无弹窗完本耽美小说
本文首页 当前位置: 腐小书> 穿越重生>

在古代搞义务教育(下)(4)

作者:炀师 时间:2018-04-07 19:03 标签:甜文 爽文

  通过今天短暂的相处,邱裕成了一个很好的人选。邱裕出身寒门,是通过科举考出来的人才,只是由于家里没有背景,打通不了关节,熬了这么多年,只能在沂州做个知州。
  别看知州这个位置光鲜无比,但地处边境的知州那可是把命都栓裤腰带上的活。
  前两年匈奴大军两次入关,沂州一度十室九空。沂州能有现在的模样,可全靠邱裕和一群同僚在苦撑。
  综上所述,邱裕有能力,但是没有背景,而且对戚博翰有一定的忠心程度。
  陶笉然在系统的备忘录里写写画画,不知不觉地就睡过去了。第二天一早醒来,陶笉然还没来得及陪宝儿和贝儿吃早餐,就听到小吏来通报,邱裕和农民们已经在农田旁等他了!
  陶笉然为邱裕办事效率吃了一惊,连忙揣上个大饼,就在路上边走边吃,往农田赶去。
  邱裕挑选的这片弄农田,是在城外五里多地的地方,距离水源也有将近五里地,取水有些困难。
  自从前两年匈奴第一次入关后,沂州人口减少,这片土地就荒废下来了。虽然两年多没耕种,但这里也不至于太过荒废,平整一下还是能很快就用上的。这个选址也可谓是用心良苦了,既没有占了现有的农田,也不至于太多耽误棉花的种植。
  陶笉然赶到的时候,就看见邱裕、李通判,还有昨天见过的钱长史、邱主簿都来了,另外还有十名农人打扮的男子,想来就是他们找来的农户了。
  陶笉然连忙小跑上前道:“大家久等了。”
  “不敢不敢。”邱裕连忙摆摆手,又连忙给陶笉然介绍十名农人,“大人,这十名皆是府内种田的好手,家中亩产一直是府内最高的,想必也能很好地照顾好棉花。”
  陶笉然闻言,有些讶异:“让他们来种棉花,会不会影响他们家里的春耕?”
  “大人放心,这十人家中皆是人丁兴旺,少他们一个不少。”这个人选也是邱裕精心挑选的,比起陶笉然,他可是更在意沂州的粮食产量的,不管做什么都要保证州内的粮食起码能自给自足,否则要从外面买粮食的话,那高昂的成本,州内没几户人家能承受得起。
  陶笉然这才放心下来,又跟十名农户一一打招呼,才对他们问道:“这五十亩地,要把它们全部翻整施肥造墒,需要多久?”
  那十名农户都十分拘谨,闻言互相对视了几眼,才有人低着头小声道:“大约需要五日。”
  其他人也纷纷点头附和。
  这倒是让陶笉然有些意外,这平均一人五亩地,竟然能一天整一亩吗?!这也太厉害了吧!不过陶笉然没将这想法说出口,只道:“那就辛苦你们了,需要什么帮助只管提,等将来棉花种出来后,给你们算五成抽成。”
  这土地是无主,自然是算官府的,现在相当于把地租给他们种。除了种的东西跟寻常粮食不太一样之外,跟其他的佃农没太大的区别,而五成的抽成对于佃农来说已经很多了!而且邱裕已经跟他们说过棉花的作用,这五亩田种出来的棉花,虽然只有五成,但来年家里人应该保暖不成问题了!
  思及此,十人都很是激动,陶笉然给每人发了一张棉花田需要整成什么样的图纸,稍微讲解了一番后,便手让他们赶紧开始干活。
  书上说,施肥造墒需要在棉花播种前15天完成,如今已是二月三日,最快也要二十三日才能播种,这日子着实已经算晚了。
  还有水源的问题,也需要快点解决。陶笉然眉头紧皱,思索了一会儿,才发现邱裕等人也在一旁陪着傻站,连忙道:“各位若是有事,先各自离去吧。”
  邱裕对三名下属点点头,三人便纷纷告辞了,如今春耕有许多事宜要他们主持,昨天为迎接陶笉然已经浪费了半日,此时不敢再耽搁。
  陶笉然看邱裕留了下来,也觉得这样正合适,他初来乍到,还有很多问题要问,而且能趁机拉拢一下这个人才。
  “邱大人,不知沂州的沤肥的法子推广得如何?”
  当初王君浩来沂州,带了不少小册子过来,其中就包括沤肥的教程和水车的图纸。如今王君浩来沂州已经将近一年,不知道肥料在应付完春耕后,还有没有剩余的用在这棉花田上。
  邱裕以为陶笉然是在考察自己的功绩,连忙答道:“已经在各个村落推广完毕,最迟的村落在春耕时已经能使用上粪肥了。”
  沂州的沤肥条件可是得天独厚,因为沂州百姓他们会养羊!有畜牧就代表有许多粪便,可以用于沤肥!不同于其他地方,一大家子每天的排泄物,沤出来的肥都只是勉强够用,沂州要是缺肥,那可真就是邱裕的锅了。
  陶笉然又问了十名农户家中的沤肥情况,得知不用担心肥料问题后,便思考起了水源。
  沂州气候干燥,境内有一条沂水河,水流量不到一万,支流也很少。沂州官府在农闲时,都会组织去挖新河道。但是由于官府拿不出多少工钱,沂州人口也不多,所以收效甚微。
  沂州府毗邻沂水河的主干道,在主干道两旁有着沂州最为肥沃的农田。但这棉花田,离沂水河的主干道有十多里的距离,离沂水河最大的人工支流,小沂河也有五里,想要开凿新河道,显然时间不太够,水车在这时候也派不上多少用场。
  陶笉然思索无果,刚想到处转转找找灵感,忽然跟着他来沂州的一名小厮呼哧呼哧地跑了过来:“老爷,管家让小的给您带句话,工匠们已经到府里了!”
  闻言,陶笉然眼睛一亮。俗话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这群工匠在宁安的时候给他做了那么多稀奇古怪的东西,说不定能从他们那里得到一些灵感!
  陶笉然连忙告别邱裕,往府里跑去。
  这次来的工匠有五十人,其中木匠十人,水泥匠十人,还有烧砖烧瓷烧玻璃打铁等,几乎囊括了整个工匠届的工种了。他们的家眷都留在了京城,等一年后,他们跟着陶笉然回京城,便要在京城定居,也相当于给陶笉然成立了个研发小基地。
  节度使的府邸虽然不精致,但是占地面积还是蛮大的,五十名工匠住进来,陶笉然直接将半个府的面积划分给了他们,让他们自己改造成自己需要的作坊。
  不过在此之前,陶笉然在给众人接风洗尘完毕后,便迫不及待地提出了水源的问题。
  “小人曾见过人用竹子破开两半,头尾衔接,引来山泉水的,只是……”一名木匠说完,就摇了摇头。沂州没有竹子,连树也不多,将来他们木匠要干活,找原材料还要费劲半天呢,哪里能弄来竹子。
  “小人观沂州地势平坦,不如做个大木桶,用牛车运水?”一名木匠又道。
  陶笉然对这个方案不置可否。沂州很穷,牛都没几头。而且若是木桶小了,来回的途中浪费的时间,跟人力挑水有什么区别?若是木桶大了,又怕牛承重不了。
  工匠们又各抒己见,但提出的方案不是成本太高就是耗时太久,始终没有能让陶笉然眼前一亮的法子。
  见天色已晚,陶笉然正准备让大家先去歇息,一个水泥匠忽然开口道:“没有竹子,用水泥如何?”
  “可人家用竹子引来的是山泉,需要地势的配合,才能引来水流啊。”之前提起竹子的木匠答道。
  “可以用水车。”水泥匠答道,“用水泥做成半开的管道,再用水车挑起水流,让管道从高往下引去农田处。”
  这次他们这群工匠也不是空手来的,宁安产的水泥足足带了两大车,做个五里长的管道还是绰绰有余的。
  陶笉然目光灼灼地看着提出水泥的工匠:“好!此时交由你主办。也不用做得多精细,撑个一两年,到时势必是要挖河道的。这件事你们若是做得好,重重有赏!”


第163章
  没想到自己随口一提的计划, 竟然就这么被采用了, 水泥匠显得比陶笉然还要激动, 连忙站起来朗声道:“定不负大人所托!”
  陶笉然点点头,又对他道:“我要在十五日内看到成果, 你挑选些人协助, 届时所有人参与的人皆有赏!”陶笉然现在别的不多,就是银子多!自从北部不再需要粮食供应之后,短短几个月, 琉璃阁的进项分成到陶笉然手里,已经多达十万两白银了!
  听到参与的人都有赏, 其他人皆是纷纷看向了水泥匠。陶笉然也不留下来拘束他们,又嘱咐了几句便离开了。
  肥料和水源都解决了, 陶笉然要利用棉花田整好之后的那十五天, 给十位农民来一次全方位的棉花种植的培训,把系统兑换来的棉花种植知识填鸭式灌进农民的脑子里!虽然目前只能纸上谈兵,但总好过两眼一抹黑。
  翌日一早,陶笉然就到隔壁知州府找邱裕。
  “邱大人,府内有没有现在空闲的, 识字的人?如果会画画就更好了。”既然要推广棉花种植, 那肯定要印点图案小册子。陶笉然是只会画火柴人的那种, 这活是干不了的。
  邱裕闻言,面色有些古怪。要识字的人还可以理解为陶笉然要助手,但还要会画画?莫非是看棉花种植已经没问题了,就想要吟诗画画寻欢作乐了?
  邱裕原本也是个极有才华的文人, 但长年的边关生涯,让他变成了现在这个不拘小节的壮汉,更是看不起那些不干实事的文人,于是语气也没有之前那么热络了,只道:“倒是有两个,下官命人去寻他们来。”
  陶笉然没察觉出邱裕这么微小的变化,又让邱裕带自己去存放卷宗的地方,他要查看现在沂州的物资储存情况和各项开支。
  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这沂州竟然比自己想象的还要穷!
  去年还算风调雨顺,但州内平均亩产只有一百多石。收上来的税收,只能覆盖各地衙门的粮仓的薄薄一层,这么点物资,陶笉然都不敢轻易妄动!
  倒是军中的情况要好些,一直以来都有朝廷运送过来的军饷,再加上年前开了互市,收上来的税基本能抵消军队一半的消耗。而军队内也延续了之前的传统,每天都会派士兵去轮流耕种,尽量做到自给自足。
  陶笉然终于明白为啥王君浩那十万大军至今还住在帐篷里了。那军队中只有一成是老兵,其余都是新兵蛋子,如今匈奴随时可能入侵,肯定是要先玩命训练,把大军的总体素质提升上来。
  而期间要去轮耕已经十分浪费时间了,又哪里有空盖房子呢。
  而沂州的百姓也不像其他地方一般,农闲就没活干了,他们还要去挖河道,引水灌溉,开荒新农田,根本没有停下来歇口气的时间,更别提抽调去给士兵们盖房子了。
  了解了沂州的基本情况,陶笉然在心中长叹一声,这情况比他想的还要复杂。
  等陶笉然从一堆卷宗中回过神来时,已经过了午时,一抬头就看到了两张陌生的面孔。
  面前两个男子,一个面容还透露着一股稚气,看起来不过十六岁的模样,另一个已经是饱经风霜,双鬓发白,约莫四五十岁的模样。
  两人看到陶笉然终于注意到了自己,那年轻的男子连忙道:“大人,您可算回神了,我们等了您许久了。”
  这话听起来像是在埋怨,年长的连忙扯了一下他的衣袖。
  陶笉然倒没跟年长的人想象的一样发火,反而不好意思地笑了笑:“让你们久等了,要不一起去吃饭吧?我们边吃边说。”
  “哎,这怎么好意思。”少年假意推脱,但眼神中却是饱含期待。
  陶笉然在官场混了这么两年,倒是许久没见过这么有趣的性子,脸上的笑意更加明显了:“走吧,府上的厨娘是从宁安来的,来尝尝南边的菜肴。”
  少年闻言,一双眼睛顿时变成了星星眼。那年长的那位则没什么表情,跟那些政场老油条没啥区别。
  陶笉然下意识地对少年亲近了一些,少年一个高兴,就将自己的家底全部倒出来了。
  原来他是邱裕的幼子,名叫邱勤业,今天确实是十六岁。从小跟着爹爹和两个哥哥读书识字,对画画也略通皮毛。就是性子太过跳脱,邱裕便没让他下场考试,要他再经几年事再说。
  而邱勤业的两个哥哥,大的已经考取了举人,小的也是秀才,双双在京城求学,家里只有她一个同龄人,已经被憋成了个人来疯。
  年长的则姓李,名琼,是李通判的大堂兄。科举考了这么多年只是个秀才,如今在李通判手下挂个闲职。
  陶笉然并不意外,在沂州这么穷的地方,不可能再出什么寒门学子了,一说识字的,那必定是跟这些官员门沾亲带故的关系,否则又哪里有钱财和时间去读书识字。
  思及此,陶笉然也是十分可惜。沂州这地方已经穷到连义务教育都不可能展开了,必须得先搞好民生再说。
  陶笉然不跟他们卖关子,席间就说了:“这次请二位来,是想你们帮本官将这册子上的内容,画成简单易懂的图册,就像这个一样。”陶笉然掏出了棉花种植手册,还有一本推广沤肥的小画册。
  “这个画册我看过!”邱勤业兴奋道,当初邱裕把这种册子拿回家到时候,他就因为好奇偷偷描了几幅,“这个我会画,包在我身上了!”不过就是几根简单的线条勾勒出人物和动作么,简单到不行!
  陶笉然也没有打击他的积极性,只是提醒道:“这个册子的唯一目的是让不识字的农民们也能看懂上面的内容,所以简洁易懂是重点。不如这样,你们先各自回去试着画画这播种篇,为期三日,我看谁画的最易懂,这个画册就由谁主导。”
  邱勤业对这种有竞争性的比赛十分积极,连忙夸下海口道:“没问题!三日后定叫大人眼前一亮!”
  李琼面上情绪仍旧没多大起伏,但心中却也是十分激动。即使被岁月蹉跎了那么久,但陶笉然的出现,唤醒了他内心深处的野心和抱负。若能被陶笉然看中,日后这小小的沂州就再也困不住他了!
  三人在席间相谈甚欢,而远在京城的民生日报,悄悄有了新的变化。
  起因是经过报社不断地探索和研究,王琬凝并没有盲目尊崇陶笉然当初只为吸引农民的理念,她将民生日报的时事点评板块开辟成了两大板块,在没有什么发生重大时事的时候,就会请国子监的先生们,在时事点评专栏来搞一期专讲!
  这个资源,自然是王琬凝去跟王灵均要来的。王灵均虽然混不吝,但他身份地位在那里,找个国子监的先生写篇文章,那也是一句话的事情。不过第一个登上民生日报的,却并不是国子监的先生,而是礼部侍郎慕容温瑜!
  王灵均只是给国子监的先生广下贴,没人要点教案之类的,却没想到把慕容温瑜给吸引过来了。既然人家礼部侍郎都主动送上门了,那他们还矜持什么!
  慕容温瑜的文采不必多说,对于政事的敏感程度也是一流的。他以去年科举的五十道试题为例,讲解了该如何答这些试题,文章行云流水,读起来让人欲罢不能,但总感觉缺了点什么。
  王灵均读完慕容温瑜亲自送过来的手稿,看得心中佩服不已,但还是一拍大腿,不满道:“瑜啊,这就是你的不对了。”
  慕容温瑜摸不着头脑:“灵均兄何处此言?”这篇文章他可是修修改改废了几十稿,才拿出来的,这也算是他这辈子少有的精品文章了!
  王灵均一脸哀怨地看着慕容温瑜:“我可是把陛下赏的松石砚都送你了,你怎么不给我们民生日报打打广告?这么好的文章,起码地让人知道是我们日报刊登出来的啊!”
  慕容温瑜闻言,嘴角一抽。自己呕心沥血写的文章,难道还比不上一句广告词吗?!慕容温瑜无奈地叹了口气,叫人传来笔墨纸砚,提笔在文章最后加了一句,多看看民生日报的时事点评,可以开拓视野,提高政治敏感度,让你的文章立意更加深远之类的广告词。
  虽是临时加上去的,但看起来跟前文互相呼应,浑然一体。
  王灵均这才满意了,又叫下人拿来戚博翰送的贡品金丝墨:“辛苦啦辛苦啦,这可是贡品,我也就这么一点,全都送你啦。”
  慕容温瑜受宠若惊,虽然他慕容家是大世家,可那进贡给皇帝的墨和砚都轮不到他这个小辈用,但是哪个读书人不爱这个!此时心中对王灵均的一丁点不满也灰飞烟灭了,甚至差点就感激涕零!
  而王灵均,把戚博翰送给他,督促他用功读书的东西全部送出去之后,顿时有种掩耳盗铃的舒畅之感,对慕容温瑜更是遇到了知己一般惺惺相惜起来。


第164章
  第二天, 慕容侍郎的的文章一经刊登, 陶鹏飞早就准备好的宣传攻势立即铺天盖地地展开了!
  这一天, 住在京城的人,只要走到大街上转一圈, 就没有一个人不知道, 慕容温瑜的文章在民生日报刊登了。
  慕容温瑜在读书人心目中的地位,可比普通侍郎要高不知道多少。一听到慕容的名头,学子们不管三七二十一, 先买一份报纸再说!
  而买了报纸之后,有大批学子折服于慕容温瑜的文采之下, 又有不知道多少读书人,这才正视起了这份关注民生的报纸。
  陶明杰也没有浪费这次千载难逢的宣传机会, 在时事点评结束之后, 又见缝插针地打了一波宣传,将后续会有国子监先生讲课的消息放了出去,把京城学子们的关注度彻底引爆!
  慕容温瑜的文章只能用来瞻仰,而国子监的先生教授的东西,那可是能为科举加分的!瑞朝这么多学生, 又有几个能进国子监。但若是花一文钱买份日报, 不管是谁都能听一节国子监先生的讲课!天下间还有比这更划算的买卖吗?没有!
  一时之间, 民生日报在京城学子之间名声大噪,日报的销量也终于有了明显的上升。虽然收支还是赤字,但也比以前好许多了。
  获得了新的成就,王琬凝和陶明杰并没有就此沾沾自喜, 因为虽然吸引了新的读者群,但民生日报立足的根本点,还是民生。然而百姓们文盲率太高,是个非常大的阻碍。
  二月四日是星期一,也是民生日报社每周的例会时间。社长王琬凝将这个核心问题提出来,跟日报社的三个小领导一同商议。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