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之福临门(17)
纪良是赵家看好的潜力股。
这种“看好”是不带任何功利心的看好。说白了,赵家看中的就是纪良的人品。
世人不看好这门亲,原因有三。其一,纪良是出族之人,这是他一生的污点,一个被出族的人是绝对不能嫁的;其二,时人都需要宗亲帮衬,赵小妹嫁去了,她日后生的孩子都是没有族亲帮衬的;其三,纪良奶奶的身体撑不了多久了,因此赵小妹这门亲事有些匆忙,她前头还有两个哥哥没娶呢!
赵家人却很看好这门亲,原因则有好多了。出族算得了什么?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说不定再过一些年,人们不会觉得纪良是被出族的,反而是那些族人被纪良给出族了。没有宗亲帮衬算得了什么?那样的宗亲不要也罢,更何况赵家的兄弟多,随时能够照应自家小妹!亲事匆忙又算得了什么?只要纪良是良人,再匆忙点都没事,而且赵小妹若能伺候纪良奶奶过身,纪良不也要高看她一眼?
还有,赵小妹嫁过去立马就能当家做主啦,纪良幼年多病如今身体很好啦……这些其实都不用说了!赵家人最最看重的就是纪良的人品,别人为纪良出族可惜,他们却因此赞他一句好男儿有担当!
先前纪良在时,赵小妹羞涩地躲了;如今家里人都在谈论她未来的夫婿,她虽说一直脸红着,却并没有躲。赵小妹剥了一个栗子攥在手里,细声细气地说:“他……他自小见多了世人对他母亲的苛责,能够明白女儿家的不易,日后总不会用这样那样的规矩来苛责我。他是能容得了女人出头的。”
赵小妹很满意自己的婚事,她或许有这样那样的理由,但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她刚刚说的这些。
纪良的经历使得他肯定会比这个时代的大多数传统男性要更尊重女性。
这种尊重非常重要。
维系一段婚姻最重要的因素是什么?有些人说是金钱,有些人说是爱情,但在祁明诚看来,想要让一段婚姻保持长久并且和谐,最重要的因素是尊重,要学会尊重自己,同时也要尊重自己的伴侣。
祁明诚笑着说:“小妹这说法我赞同。而且,我方才瞧着纪良那样子,分明对小妹很上心啊!”
赵小妹把手里剥好的板栗朝着祁明诚丢了过来,有些羞恼地说:“明诚哥快用栗子堵上嘴吧!”
大家都忍不住哈哈大笑了起来。
天气越来越冷,年味却越来越足。祁明诚对此最深的感触是,原来过年会有这么多好吃的,自小年后,几乎每天家里都会做一些新鲜的吃食。每次都会多做一些。这种季节也不怕吃不完的会坏了。
此时的人对于“过年”一事真的很重视,祁明诚原本没什么概念,不过他总是能认真地照着大家说的做,让他祭祖他就祭祖,让他拜神他就拜神,让他守岁他就守岁……等到凡事都经历一遍后,他就能觉出其中的意义了。过年,是辞旧迎新,是团圆,是对现有一切的感恩,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正月里,人们照样是忙碌的。初一做什么,初二做什么,规矩都是定好了不能错的。
沈顺以他个人的名义叫人给赵家送了年货过来。一并送来的,还有祁明诚托他弄的东西。
祁明诚翻了翻年货,发现沈顺算是用心了。就拿他送的布料来说吧,沈顺没弄什么华而不实的绸缎,送来的都是厚实的棉布,很适合赵家人裁成衣服。其余的米、盐、糖等等也都是赵家用得着的。
啊,最让祁明诚觉得惊喜的是,沈顺还送了一些用盐腌好的海鱼过来。这是梨东镇上买不到的。
祁明诚把历年科考的卷子直接给了三郎、四郎,至于都城中的势力分析谱,他却留着先抄录了一份。祁明诚喜欢未雨绸缪,了解形势是很有必要的。哪怕不做官,他也得知道什么人是不能得罪的。
当然,对于平民百姓来说,其实权贵都得罪不起。
别家忙着拜年的时候,赵家的人都非常闲。
赵家本身没有什么亲戚,祁二娘和祁明诚也只是去了吴顺家里走动。长姐如母,吴顺这个姐夫家如今勉强能算祁二娘和祁明诚的娘家,因此赵老太太仔细备了一份厚礼,叫他们出门时一定要带上。
赵老太太还打趣说:“等到明年拜年时,就该去新妹儿的婆家走动咯!”
三郎、四郎对着自家妹子笑。
赵老太太转而看向两个儿子,说:“你们也快了,娶了媳妇,就该去岳家走动了!”
好啦,这回轮到赵小妹对着两个哥哥笑了。
其实吧,祁明诚他们还应该和祁氏宗亲走动的。但是,用祁二娘的话来说,这些人一个个都揣着明白装糊涂,平时虽不做什么恶事,等他们想要寻求帮助、谋求公正时,也根本指望不上他们,否则他们后娘前头生的那个儿子明明是吴家的人,怎么他犯错了逼死姑娘了,却让祁家人拿钱出来填呢?
所以,祁二娘只带着祁明诚去了一位还算不错的堂爷爷家拜了年,其余的人全部没理。
祁二娘站在堂爷爷家门口,一边嗑着瓜子,一边对着来来往往的村人倒苦水,说:“若明诚现在是祁家的当家人,那他肯定要和祁家宗亲多亲近些,哪怕家里已经空了,就是拆了他的骨头卖了他的血,他也得凑点年礼出来,向宗亲们表表心意。可惜啊,明诚嫁了!现在是赵家的人了!嫁出去的人就是泼出去的水,祁家宗亲肯定都拿我们当个外人了。既然如此,唉,我们就不上门讨这个嫌了。”
她虽话中带刺,但大体上并没有说错。祁明诚听得哭笑不得,偷偷对着祁二娘比了一个大拇指。
正月初八,祁明诚几个人又去了梨东镇上给三妮拜年。冬日不便上京,周老夫人这个年是在别院里过的。她的儿孙们,除了身负要职离不开的,都在年前年后赶过来了。因此别院中显得格外热闹。
三妮白天要跟在老太太身边伺候,有时晚上还要值夜,费了好些功夫才做出几样给小孩儿穿的衣服鞋袜,此时一股脑儿地塞给了祁二娘,道:“等开春天气暖和了,老夫人就动身回京了……日后再有机会见到姐姐时,只怕姐姐肚子里的小外甥都会喊人了。姐啊,你可得告诉我外甥,姨疼他呢。”
小孩子的衣服做起来比大人的衣服费力气多了。娃娃的皮肤嫩,衣料要用好的,线要劈成很细的,线头什么的都需要处理得很好。而且,小孩的衣服上还需要绣上那种寓意很好样式特别的图纹。
瞧着三妮累得连眼睛都有些红了,祁二娘毫不客气地在三妮的肩膀上拍了一下,说:“你……你叫姐该怎么说你好呢?这孩子还没有从我肚子里出来,就让他的姨累成了这样,可见是个讨打的。”
三妮笑了笑,说:“这有什么累的……我这眼睛啊,是陪着老夫人念经时,被檀香熏的。”
刚刚穿越的时候,祁明诚特别怀念他曾经的八块腹肌,如今祁明诚最怀念的却是他那件品牌羽绒服。祁明诚在冷风中哆哆嗦嗦地说:“三、三姐啊,我、我大约夏天会去一次京城,去、去看你。”
“好啊!”三妮对着祁明诚眨了眨眼睛。
祁二娘看看了弟弟,又看了看妹妹,故作夸张地扑进了祁大娘子的怀里,说:“弟弟妹妹们都开始瞒着我们有秘密啦!”祁大娘子只抿着嘴儿笑,见弟弟实在是冷得不成样子,就把手炉递了过去。
一家人在巷子里笑作一团。辞旧迎新,新的一年,新的开始。
☆、第二十章
二三月里,冰雪消融,万物复苏,田地里的事情也多了起来。
见赵大郎在自家后院里埋下了南瓜种子,祁明诚都要惊呆了!不是说清明前后种瓜点豆吗?就算他在这方面缺乏常识,但这句谚语总不会出错吧?清明是四月初的事儿,这还差着一个月呢,怎么赵大哥现在就开始种南瓜了?难道说,这里存着南北差异?南方平均气温高一点,所以才会提前种瓜?
等等!
祁明诚的脑海中忽然划过了一道闪电。他默认了清明节在四月,清明节也确实是在四月,然而这里的“四月”指的是阳历啊,可现在大家用的都是阴历。如果以阴历来说,清明节其实是在三月份。
为了方便干活,赵大郎把袖子挽到了小臂之上,等他忙了一阵,袖子就掉下来了些。赵大郎瞧着手上的泥,想让祁明诚帮他挽一下,就见祁明诚顶着一副不好形容的表情站在菜地旁边,双眼放空。
“阿弟,你咋了?”赵大郎问。
祁明诚摇了摇头,自我嫌弃地说:“没事……只是刚刚有个瞬间,忽然觉得自己好蠢。”
赵大郎摇了摇头。若阿弟是个蠢的,这个世上还有没有聪明人了?只不过术业有专攻,若说到田地里的事情,只怕阿弟还真的比不上他。但其实,赵大郎也不是什么种田的好把式,只能算作一般。真正会种地的老汉,他们会看天,能够估摸全年的温度,知道什么庄稼要提早种,什么又该晚几天。
比如说,今年村里就有几个老汉说了,今年是暖年,所以南瓜要早些种到地里去。
赵大郎不会看天,但他会看人,见大家都开始种南瓜了,于是他也跟着种了。
祁明诚就这样正式开始和这些南瓜对上了。
春天刚刚来临时,在春寒料峭中,赵家小妹出嫁了。纪家的聘礼和赵家的嫁妆都尽显诚意。
祁明诚送了嫁,回来继续对着南瓜。
春天过半时,赵家三郎、四郎以及赵家新鲜出炉的姑爷纪良要去各自县里赶考了,三郎、四郎在梨东镇所属的阳泉县参试,而纪良则去了惠常县的县衙,因此并不同路。他们这次要参加的是童试。
祁明诚则在家里对着南瓜。
童试是一年一回的,若考上了,他们就是秀才,就有资格参加三年一回的乡试。乡试考上了就成了举人,有资格参加会试了。会试考上了就能参加殿试,殿试过后就是国家干部后备役等着授官了。
其实举人登科即可授官了,只不过举人和进士比起来少了“出身”,多少有些气短。
与前朝相比,景朝读书人的待遇还算不错。但这个不错是从考生中了秀才开始的,中了秀才就能给家里免掉一部分田税;举人的待遇更好,可免徭役。如果一直没有通过童试,那就永远没有优待。
因此,即使这个时候的人们信奉“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大家把秀才公的地位抬得很高,但与此同时他们心里又隐隐有些看不起大多数读书人,觉得“百无一用是书生”。比如说,赵家有两位读书人,按说是要让人尊敬的吧?但因为他们身上一直未有功名,村里人其实从未高看过他们一眼。
说白了,村里这些人都不觉得自己身边真能出一个秀才公,因此在他们看来,给孩子念书的钱,就只是丢进水里听了个响而已。像赵家这样一直供着读书人的,在他们看来,不就是在痴心妄想吗?
这种矛盾中其实也透露出了一种悲哀。
教育的成本太高,舍不得在教育上投入,“愚民”就永远都是愚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