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到明朝考科举 下(84)
别人仿画的, 肩膀多带些美人肩的秀气,十指尖尖,有如玉笋;只有他家的美人肩背笔挺,指尖微嫌钝圆, 手画得又长又大, 更近似真人。哪怕学他家学得像的, 画仕女身材和手时也总难免带些旧画法的影子,只有居安斋的真画才全然不求纤巧、只要逼真。
原来崔美人图的断句是崔美人图,而不是崔美人图。
原来崔美人是个擅画美人图的七尺大汉,不是个如描如画的绝色佳人。
顾御史眼睁睁看着画上美人,脑中回荡着崔燮那句“自出心裁的画法”,心颤得比崔燮手里那个箱子咣啷一声扔进来时还快。他咬紧牙关, 双目直直地看向崔燮,不敢相信地问:“这若是崔学士自创的画法,那又为何会有崔……为何会有那种流言?”
为什么会有崔美人的流言?
因为他画了美人笺。
为什么要画美人笺呢?
因为穷。
当时他穷得都快读不起书了,就想印个带彩图的言情小说圈钱,只是没想到流言传得不讲理,要把他逼上女装大佬的路线……
这都是社会的错!
崔燮迟多年的中二病发作,冷冷地说:“为何会有这种流言,都察院不是比我更清楚?我受华给事中弹劾之前从未听过此事,都察院既然知道,为何不察明真相,反而急着弹劾我?”
顾潜沉默了一会儿,答道:“给事中华昶弹奏学士一事已有圣上裁断,那道传言之由来不便在堂上说,我亦不好说出口,过后再写封信与学士备述此事吧。”
顾御史要来纸笔,下了判词,断定崔燮并无亲自经营买卖之事,叫他与证人崔启、计掌柜等人各自归家。
他要回去写结案文书,把手中那张美人图算作物证留下,剩下的还要还给崔燮。便是他不还,崔学士自己就收拾了箱子,两手抄底一抬就抬起来了,都察院的小吏不敢抢,也抢不过去。
崔燮向他告了辞,扛起箱子,领着崔启等人下堂。一路上以“箱子在身,不能全礼”的借口,横行无忌地出了都察院。
他都要不干了,还管什么同事关系?好好搞同事关系时也没见同事不弹劾他!
他这么大步流星地走出去,六科十三道给事中和御史竟也没有特别激愤的,还有人凑上来亲近地跟他说话。走到都察院门口,却见一顶蓝呢大轿在门外落下,里头走出来个托着圣旨的太监,神色威严地看向察院。
一眼看见了正要出门的崔燮。
传旨太监的步子登时迈不动了,两眼瞪着崔燮和他肩头的箱子,直到他打招呼,才找回自己的舌头。
刚刚才把崔学士的形象和崔美人儿对上,这就变成了崔壮士,任谁也转不过来啊!
那太监回过神来,捧着圣旨说:“咱家是来传旨的,崔学士既在,也一道接旨吧。”说着给他打了个眼色,含笑低声道:“学士放心,圣心仍在学士身上。”
崔燮立刻撂下箱子——这回不合人置气,是平平稳稳地把箱子搁在地上的。
那箱稿子交给崔启等人拉回店里,他跟着进都察院领旨。太监先宣了圣上斥责华昶所奏不实,降调南京工部员外郎的旨意,而后又宣了第二道抚慰他的旨意,叫他不必再上本自辩,安心回来上值。
天子不再追究这个案子,不问他的罪,而是把华昶贬了……那他刚才要是再坚持一下,不脱马甲,都察院也不能扒了他了?
再坚持一下就……
崔燮心里写了十七八个悔字,但接了旨,随着传旨太监离开都察院后不久,“后悔”二字就叫他彻底抛到了脑后。
因为那位太监一出门就迫不急待地告诉了他这道圣旨的由来。
本来天子还想严查此案,是他们司礼监上下冒着风险劝谏,才劝得天子回心转意。特别是掌印太监高公公——正是他告诉天子,宫里那两幅神仙贺寿图都是他画的。
天子这才知道他是个绘画大家,从居安斋拿的银子都是应得的润笔,不是什么贿赂,也由此知道了他被外人胡乱起了崔美人儿这个外号。天子怜他屡屡蒙受污名,特地降旨惩处华昶,以慰他这些日子受的委屈。
传旨太监微微一笑,提点他:“咱家也不要学士记什么恩,只是学士如今平安复职,便该抛下烦恼,用心为皇爷做事……咳,也别误了自己的私事。”
别耽搁了这个月的《锦衣卫之塞上风云》,他们都等着看谢镇抚和千户们怎么甩开北蛮军士的追杀呢。
崔燮深表感激,向他保证这期连环画不会停发。
他是真的感激高公公和这位传旨太监,虽然一位让他掉马,一位是来催更的,但知道自己已经掉了马之后,他也不用再后悔之前承认自己是居安斋的画手了。
都叫皇上亲自掀马甲了,还有什么可藏的?藏有什么用?
起码他现在是个清清白白的、受皇上怜爱的画手,被人起了什么外号都可以上疏哭诉一把,叫有司去抓查,总比没事倒贴上来几个儿女强。
直到二十一世纪,还有人相信爱新觉罗昌平公主呢,十六世纪又没有辟谣的,偏远点儿的地方出个崔学士跟崔美人的私生女,得有多少人信哪!弄不好几代之后,还有骗子敢上崔家来争家产呢!
再万一有哪个书生当真了,记上他一笔,流传到后世,他的节操还要么?
不行,改名写回忆录时得添上一笔,写清楚他平生从未出轨,没有子女,外头冒认父亲的都是骗子!
他摸出荷包谢了那太监,急匆匆回家写谢表和自传去了,华昶则委屈又悲凉地地交接公文,离开了都察院,去南京养老。
这两条圣旨与崔学士自陈是居安斋佚名画师的消息不久便传遍了京师各部院。
唐伯虎与那几位层共同议论过“崔学士不是崔美人”的翰林、庶常背后都沁出了一层薄汗,后知后觉地意识到,他们当初差点窥破了这个掩藏十多年,叫无数人暗地爱慕的美人真身。
他们还曾对这位美人有点绮思呢,却想不到心目中的竟然就是那位出了无数科举书,会逼人模拟考、逼人赶稿,徒手接下王翰林一棒的崔学士!他们这么多年的情思,都是错付了!
力证崔学士不可能是崔美人的孙编修足足沉默了一天,猜中崔学士外号叫崔美人的陈霁也神色恍惚,生性诙谐的伦文叙都笑不出来了。
然而谁的压力也不如唐寅大。
他可是当着崔学士的面,把他的画派起名叫作崔美人派!
崔学士给自己的画派取名时,他还嫌过难听,私下把“照相派”改成了“写照派”!
他第二次给文征明、沈周二人写信,叫他们把“崔美人”这名字改成“写照派”时,足足晚了好几天,崔美人之名在南边儿又传扬起来,跟他那篇文章大有关系!
冒崔学士之名行骗的骗子也跟那篇文章有关系!
唐寅瑟瑟发抖。
崔学士不光能单手接下王学士的棒子,还能单手扛起几十上百斤的书箱子,他这烟花地温柔乡泡大的小身板儿够他一掌吗?
他左思右想,觉着只有李阁老能救自己一命了,便趁着崔燮还没翰林院,先抱上了李兆先的大腿,请他带自己回家见父亲,求他父亲替他说情。
李兆先听了他的担心,不禁笑道:“伯虎兄忒多虑了,我师兄不是那等人。不用寻家父,我给你担保,他要恼你,我就挡在前头叫他先怪我。”
不过唐寅是他父亲门下诗词唱和的主力,诗才横溢的才子,到他家吃顿饭,大家一起作诗酬唱也是一桩美事。况且他师兄今日得圣旨抚慰,晚上弄不好也要到家里坐坐,唐寅过去或许还能当面跟师兄道个歉、说清误会,也不会这么担忧了。
他跟父亲说过此事,散值之后到酒楼买了些熟菜,唐寅则打了几壶酒,三人一道儿骑着马回到李家。
崔燮却已在李家门上,跟着小师弟兆同一起迎候他们。
他跟李东阳名为师徒,情同父子,独自拜见师母也不用避讳,所以下午写完了谢表就直接过来了。
唐寅见他在,就跟避猫鼠一样躲在李家父子身后,不敢正眼看他。崔燮却收起了都察院里那身王霸之气,亲手给众人道了酒,一一谢过,对他也是极温和地说:“前些日子我被人弹劾,伯虎也为我上书辩驳,这份心意我记在心里,正想敬伯虎一杯酒呢。”
他这话的意思,是不是就跟孙秀对潘岳说的那句“中心藏之,何日忘之”一样?
唐伯虎心中惴惴,李兆先见他失魂似的,就在旁拍了一记,低声说:“别怕,崔师兄是真的不怪你。你要还是害怕,他喜欢别人给他写诗,你多写几首诗赠他不就行了?”
对啊。
崔学士好诗、好画,这可都是他的长项。
以前学士恐怕那个崔美人的传言波及,从不敢跟人谈画儿,如今已经这样了,肯定也没什么可再藏着的了。那他多赠些诗画,总能讨得崔学士喜欢吧?
唐寅定了定神,捧着杯子说:“这杯酒该是我敬前辈。今晚咱们定要不醉不归,效仿李太白斗酒诗百篇故事,也多作些好诗,再作一幅翰林联诗图流传后世!”
提起作诗来,崔学士的笑容就有些勉强了。
李兆先深知他自己作诗作得艰难,好的都是别人的诗,忙打圆场:“我早知伯虎兄擅画人物,却直到今日才知道师兄也擅画,那今日这翰林联诗图少不得要请师兄执笔,我们三人就只作诗了。”
师弟真是个体贴的好师弟。
崔燮心口暗松,却还有心逗逗他,说道:“师弟当初不是说好了有事要替我作诗么?那今日联诗时你替了我,我本就只须安安稳稳喝酒,你这却是给我添了事做啊。”
李老师极爱儿子的诗,对这弟子却已经没有要求了,根本不管他们私下做弊。李兆先假模假式地叫了声苦,从放着韵脚纸条的陶罐里翻了一回,抽出了个“捡”字。
他吹起师兄没有客气的,信口便道:“崔兄伟文行,不抗亦不谄。铦如囊中锥,颖脱不受掩……”
李东阳含笑点头,唐伯虎也拊掌赞叹。李师弟得意至极,喝了杯酒,对师兄说:“这些日子我看着师兄受委屈,心里也极难过,只是不知怎么替你辩解。别的不说,那锦衣卫之塞上风云的本子分明在朝廷北征之前,原稿也都是一介普通书生水西先生写的,他懂得什么朝廷大事……”
崔燮手里的筷子险些落下,幸得反应快,半途又抄起来,夹了一筷子回锅肉堵到了师弟唇上,没叫他说出后面更不孝的言语。
李老师脸上的笑容有些勉强,神色复杂地看着儿子,不知是该欣慰自己的笔名没被亲儿看穿,还是伤感他儿子竟连亲爹的文笔都认不出来。
作者有话要说: 李兆先这首诗是李东阳的《贺鼎仪迁谕德,得捡字》,这篇文要特别感谢李大佬